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考研在秦时 > 第149章 论儒家五行

第149章 论儒家五行(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陆言主动站起身,手别在腰后,装模作样地咳嗽一下,然后开始讲课:“老师在《非十二子》中原话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意在指责那些粗略效法古代圣王,却不知道圣王治国的要领,然而还自以为是的碌碌腐儒。

言中的五行说更与月神姑娘所言,大有不同。”

月神好整以暇,“愿闻其详。”

“五行之说,由来已久。人类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理解生存的天地,上古人们认为天上五行,指五颗星辰: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填星;地上有五行,指五种物质:水火木土金。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地上的世界。我把这称之为,原始五行。

周武王向殷朝臣子箕子询问治国之策,箕子答以九畴,第一畴就是五行。

五行起初都与农业有关,对耕地的平整和治理——治土;防止旱涝的水利事业——治水;火的发现使古人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治火成为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再加上两种手工业生产活动——治金和治木,古代称为,五工。《卜辞》中有:帝五工臣、帝五臣正,这就是管理五工的官职。可见五行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在殷代已经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这其中原始五行的意义已经发生改变,它们成为五种基本的立国资源。天子只有牢牢地控制五行并妥善利用,才能建立国家和巩固统治。而说到治国,就必须要考虑五行物质的分配问题,统治者的徳与行跟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就这样,原始五行与人之间产生了关联。

九畴第一是五行,第二是五事,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物质意义上的五行是统治者立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资源,五事是统治者以道德力量教化民众的手段。五行与五事的结合,开启了自然五行说向社会五行说的转换,这也是我儒家子思子五行说思想的来源。

到了春秋时期,关于五行的学说已经多了起来,它不仅是五种基本物质用来解释世界的构成,更被用来解释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五'已经成为源生五行的一种思维方式。祖师孔子则开始了自然五行与儒家道德之礼的真正结合。

孔子说及五行:故人者,天地之徳,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月生。他将'礼'纳入天道自然的演化中。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传及曾子,则分别从人的主体与社会的交往的'五行',到修养个人物质生命的'五道',再到修养个人精神与道德名声的'五德',完成了由外到内对儒家德行修养的论证。

个人的生命是立足社会的物质基础,个人的名声是立足社会的精神资源。立足社会既需要'行',又需要'徳',而将二者统一的桥梁就是'身体'。子思子的五行说就是在讲如何把外在的行,转化为内心的自觉。

月神姑娘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子思子希望我辈能够达成的至诚境界。

总结一下我刚才所说:原始五行很早就产生,殷代五行结合五事,开启了五行意义向诸多领域转换的起点。

春秋时期,五行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五方'、'五材'、'五味'等,'五'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孔子将'礼'的本源归于'太一',为德行与天道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曾子由外到内,'五行'、'五道'、'五德',是外在之行转换为内在之徳的关键环节。

子思子继孔子之'礼',接曾子之'行',借助五行观念,构建了独特的儒家五行说。

这就是原始五行说,到我儒家五行说的演变。绝不是像月神姑娘所说,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这样来得轻而易举。”

陆言说完这些,舒了一口气,缓了缓,显然心力脑力耗费不少。

月神眼睛早已闭上,紧皱颤抖的眉证明她的内心很不平静。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谍影凌云大明1805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北宋大法官宋时从梦华录开始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我岳父是李世民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诸天大明联盟
返回顶部